《杜威的教育哲學》Chapter 1 Education as a Necessity of Life
Chapter 1 Education as a Necessity of Life
1. 教育與溝通有什麼關係?
社會生活等於溝通,所有的溝通行為(經驗的擴張)都是有教育作用的。在溝通的行為中,接受的一方會獲得新的經驗,知道傳遞者的觀感和意見後,自己的心態也一定或多或少受其影響。傳遞者也不會完全不受溝通行為的影響。讀者可以試著把某個經驗完整確切地傳遞出去,只要你不是用叫囂謾罵的方式溝通,你會發覺你對自己的這個經驗的看法在變;如果這是比較複雜的經驗,變的感覺會格外明顯。
要傳遞的經驗必須說得有條有理,想要說得有條有理,就必須跳出自己的立場,從對方的角度來看這個經驗,找出其中能與對方的生活銜接的地方(站在他人的角度,換位思考),藉此使對方能夠領會經驗的價值。
要傳遞的經驗必須說得有條有理,想要說得有條有理,就必須跳出自己的立場,從對方的角度來看這個經驗,找出其中能與對方的生活銜接的地方(站在他人的角度,換位思考),藉此使對方能夠領會經驗的價值。
2. 正規教育的地位是什麼?
原始社會群體給年輕一代灌輸必要的心性,仰賴的是維持成年人效忠群體的同一套連結關係(師徒制)。……通常是讓孩子分擔年長者做的事,希望孩子藉此學習成人的習俗,養成與成人一樣的情感模式和固有觀念。這樣的經驗共有可以說是直接的,因為小孩子參加成人的工作,是在當學徒。這也可以說是間接的,是小孩子在扮演遊戲中照著成人的行為做,從而明白做成人的滋味。
然而隨著文明不斷進步,小孩子的能力與成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。……成人年做的許多是在空間上和意義上都距離小孩子太遠(更為抽象、哲理化),用遊戲模仿的方式越來越無法得其精髓。想要實際參與成人的活動,必須先接受已參與為目標的訓練。於是有了設定目標的學習機構——學校,有了明確的學習材料——課程。教授知識的差事交給了特定的一群人。
*
符號化:因為要傳遞一個複雜的社會所有知識技能是不可能的,所以正規教育要讀課本,學會知識的符號。許多應當學的知識在文明社會裡,是用符號儲存下來的。
*
知識轉變的重大缺失:實地參與事務(不論直接分擔或是遊戲式的仿傚)畢竟是身體力行的,是活的。反觀正規教育,很容易落入死板、「既抽象又迂腐」。在原始社群裡,那些累積的知識至少會實踐在生活之中,會轉化為品行,會因為觸及要緊的生活實務而保有一定的重要意義。從符號變成習以為常的行為有很長一段差距。(如何學以致用,成為一個問題)……因此會有這樣(錯誤)的教育觀念:漠視教育的社會功能,忘記教育離不開影響意識生活的種種人際往來,認為教育就是講授一些與生活距離遙遠的東西,就是用文字符號傳遞學問:就是學會唸書寫字。(杜威反對「理論」與「應用」為二分法的)